一位认识不久的朋友问起,你们的行业(指教练)是不是和对方说了5分钟话,就能瞭解对方?
「不是吧,若是这样,我可能就是在自己的假设裡製造出一个我自认为的瞭解吧?」我当时大概是这麽说的。
这个提问,有意思。
我不知道别的教练会怎麽回答。我的学习是,能否在短时间内瞭解对方,不是重点。而是,如何协助对方从事件,行动,关係等面向发现自己进而了解自己。
有趣的是,人,常常喜欢藉由别人口中的自己来进行对自己的验证。这个别人的口,可能是朋友的说法,算命,占卜,星座…..甚至是自己对于某些测评工具的选择性诠释。
这些,都是探索自己的开始,但未必能真正了解自己。
被全世界公认为所有时代中最伟大的思想家克里希那穆提J Krishnamuriti认为,人们可以透过一段关係来了解自己,他是这麽说的:“ 当我们在关係中觉察自己,一刻接一刻揭示出我们真实的样子,自我了解才能出现。关係是一面镜子,我们从中看到我们真实的样子。但是我们大多数人在关係之中并不能看到自己,因为我们立即开始谴责或者维护我们看到的东西。我们判断,我们评估,我们比较,我们拒绝或者接受,但是我们从未如实观察“现状”,对于大多数人来说,做到这点,似乎是最困难的事情;但这本身就是自我了解的开始。”
一位新锐主管,年轻自信,总是能达到老闆给予的目标。他履次创下公司裡最快晋升的记录。然而,和直属主管总有些不愉快。这样的情境,发生过几回,也间接导致了几次转职。
回顾这几段关係,其实是蛮难以接受的。受害心态,总是带头出现。别人对那几位主管的负面评价也帮了忙,让他可以继续待在一个不去面对内心的角落。
凭着过往的成绩,再次博得新公司的赏识。那些未解决的关係议题,再度被搁置一旁。
「或许那些不是自己的问题」 「绩效做到,比什麽都重要」..当时他这样告诉自己。几个月后,他被迫再度面对同样的问题,这次,他终于开始(或者说愿意)注意到事情的另一视角,这是好的开始。
关係中的我们,呈现出我们是谁,多麽真实不过,也多麽难以接受。
故事主角最后写了二封信,寄给了过去和他合不来的主管,感谢对方的包容与赏识,也为过去的某些行为道歉。
他说,这是和自己和好的第一步。
未来,还有好多路要走。
回到本文开头,短时间内认识别人,相对来说或许一点都不重要。
潘婉茹, Effie Pan
2014/12/1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