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几年来,企业邀请教练们进入组织内传递教练精神,开设教练能力工作坊,甚至展开长期的一对一教练项目,似乎有越来越多的趋势。期许自己成为change agent 的我们,当然是乐见其成,也都努力的在为客户讨论并执行「最佳方案」。
而最佳方案,到底怎麽来?怎麽才算是「最佳」?怎麽评断?我们没有答案,因为,就如同一对一教练,最后的结果是多方的付出与共创,没有一个方案适合所有的组织。
从过去和企业合作经验裡,我们得到不少的启发,值得用文字记载下来。而我最想分享的是”Align”这档事。
在教练的精神下,不管是一对一教练或者其他相关的教练项目,先识别出客户要去的方向都是同等的重要。虽然心理明白,但我们仍然有可能因为各种因素(价值的过滤系统,个人偏好,当下状态问题……)的干扰,降低了敏感度,失去准头。尤其当我们和企业合作,参与方(stakeholder)的数量与複杂度,加上需要专注的时间远远大于一对一教练那1小时,失焦的可能性也提高了。
在进入计画之前,也就是我们成功和企业签约合作前,我们都经历过不同程度的提案,讨论,修改提案,和不同层级领导人对话….。然而那份透过大大小小调整的计画,并不等于我们已经align了目标与方向。
How come?
*我们假设提案裡写的每阶段/工作项目的重点与目标,都被客户认可过了。实际上不然。对他们来说,或许只是「方向大致可以」。而执行项目的我们,若经验不够,或者只站在一个面向看此计画,当项目开始,相关的stakeholder/sponsors有机会更仔细来看待此计画时,双方开始发现原来方向有所出入,挫折也就接踵而至。
*倘若上述的情况没有发生,客户对我们的项目方向没有疑问。但还有一个可能情况发生,就是目标被align过了,但执行方法并没有真正”contracting”. (这和一对一教练也是一样的,但在一对一裡,我们似乎更不容易忘记它的重要性以及是否做了)。比方说,很多组织过去其实对于教练手法,或者工作坊都是相对陌生的。我们对于工作坊中「给空间让对方反思」让脑和心去process新想法的过程,对他们而言,或许像是没有反应的冷场。这些都是双方对于执行手法需要多谈,多交流的例子。
*还有些时候,我们把计画想得过大。对方想的只是提升教练能力来成为更有效的领导人,而我们有可能把它当成教练文化导入案来执行。当然,站在更高处来看待计画是好的态度,而我们同时也要看见客户的视野,同等重要。
*有时候我们的客户其实没有太多方向与想法。这尤其容易发生在对方因为信任我们,或者只是想尝试一个新的手法(既然过去的方法不奏效,就尝试一个大家都在谈论的教练吧!),这时候我们需要透过提问,讨论,经验分享,来给一点可能对他们有帮助的目标。项目执行过程中,再来不断spot contracting.
回到教练最基本的模式来检视自己的工作,Goal清楚了吗?我是说,「真的」清楚吗?为什麽他们要做这个项目?发生什麽事了?我们能为他们做什麽?不能做什麽?他们有多少能力/意愿投入?我们如何支持?带着教练的模式成为和他们一起共创最佳方案的「顾问」角色。除了提问,我们还需要更多能力来支持客户,就从Align方向开始。
Effie Pan / 潘婉茹
写于2018端午。